【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五大”要求】任务大落实:抓铁有痕的使命担当

2023-11-14 09:59:55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作者: -标准+

初冬的小岗村,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内,面积5.6万平方米的智慧农业温室里,一排排通过大数据管理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在包装间,村民将高品质的订单番茄打包入箱,发往全国各地。

45年前的冬天,18户农民敢为天下先,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从当年的农民按手印、承包土地到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的小岗村,正延续改革创新的基因,激发更大活力和创造力,努力推动农村改革再突破、乡村振兴再出发。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省委强调,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以更大决心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扩大开放,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潜能。

全省上下正落细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狠抓工作大落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

这是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安创谷,是科大硅谷核心区。(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王世保 摄

系统协同打好改革“组合拳”

市里出题目,省里给答案;省里提要求,市里抓落实。

11月9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学习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赴宣城市现场办公。这是继10月10日到合肥市、10月26日赴阜阳市后,省委常委会第三次把办公桌“摆”进省辖市。

谈困难问题、谋破解对策、话跨越发展。省委建立省委常委会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对重大事项提级督办、顶格协调,帮助各地解决突出问题,凝聚发展合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当面锣、对面鼓,现场办公、当场解难,凝聚了思想共识,提振了信心决心,奏响了实干担当的奋进曲。

“现场办公是省委带头转变工作作风、落实‘五大’要求的生动体现,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的有效举措,是实打实的改革之举。”与会的合肥市、阜阳市、宣城市干部备受鼓舞,“省里做榜样,激励我们继续真抓实干,让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顺,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意义十分重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上升,不确定、难预料的事增多。安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阶段,面临提升发展质量与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中心城市与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兜牢民生底线与推动共同富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诸多双重任务,工作中的“两难”“多难”问题增多。

全省上下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一项重点提案,省委书记督办。

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重点提案督办和办理情况“述职”,政协委员对提案办理情况提出意见建议……9月28日上午,省委书记领衔督办省政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系列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合肥召开,紧紧围绕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的相关部署要求,深入协商议政,广聚共识合力。

通过制度建设、平台完善、机制创新,将协商民主贯穿于人民政协履职全过程、拓展到地方和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让民主与民心更加相通。这只是我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侧影。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我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改革作出部署,推进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惠及人民群众: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稳投资、扩消费政策体系,扎实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等;

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谋划实施文化强省十大工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山美、水美、村美、戏美、味美”的旅游品牌;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持续巩固深化政治巡视,扎实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

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省奋力打好改革“组合拳”,压茬推进重要改革,力求做到前后呼应、衔接配套,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奋力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走在前,正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强大动能。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

10月17日,在英国剑桥郡举行的“科大硅谷”交流恳谈会暨签约仪式上,一批旅英学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表达了对“科大硅谷”的浓厚兴趣,纷纷表示尽快实地考察、洽谈项目合作。现场签约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领域6个项目。

“气氛太热烈,差点‘中暑’了!”9月11日,“科大硅谷”法国科技创新会议暨揭牌签约仪式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吴海龙在会议结束后发微信朋友圈仍难掩激动。当天,100余位中法两国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代表聚集一堂,参会人数超出预计,部分嘉宾全程坚持站着听完。

蓬勃起势的科大硅谷正成为成就创新创业的圆梦之谷,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

截至10月底,科大硅谷建设一年来,累计对接项目资源超1300条、投资机构超150家,落地项目440个,集聚种子、天使、PE、VC、并购全链条投资基金181只、总规模突破2700亿元。首批签约落地16家创新单元合伙人,美国硅谷、以色列、日本、法国等7家海内外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

安徽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就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近年来,安徽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每逢周末或小长假,庐江县万山镇的游客从八方汇入,由各类农房改建的民宿供不应求。

当地围绕“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农品变商品”,收储或租赁农民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吸引在外游子回乡创业,农村闲置土地得到集约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作为首个国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安徽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助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造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广德市的安徽一飞重工有限公司2020年亩均税收仅1.4万元,在“亩均论英雄”评价激励下,企业主动处置空闲用地,并利用出让土地资金进行技改,去年税收、销售均翻番,亩均税收提升至10.7万元。

让每一寸土地产生更高价值,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对工业企业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奖优汰劣,提高土地含金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面对当前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在战略上布好局,也在关键处落好子。

组建省港航集团,实施两轮全省港航资源整合,推动全省港口一体化、港航协同化发展;成立通航集团,推动全省通航产业发展,全年完成通航飞行服务1.3万架次;组建数字安徽公司,全力打造引领全省数字产业发展的企业……安徽国资国企战略重组的“成绩单”不断丰富。

安徽扎实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项目,扎实开展港航、煤电、粮食等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伐。

聚力“招大引强”,安徽省强化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每季度通报晾晒“赛马”结果,鼓励各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国家级“专精特新”等企业,激励市县新开工建设100亿、80亿、50亿级重大项目。

作为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持续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把二轮土地延包作为“一号任务”,在第二轮土地承包2024年到期的26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乡镇开展省级试点。稳慎推进部分县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我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管理体制。

开放也是改革。

“窗口一套清单,审批一颗印章,企业只跑一次,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信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程建设负责人詹绍熠介绍,由信义集团投资的玻璃装备国际贸易仓储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到拿到承诺制施工许可,只用了3个月。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区内企业开办登记最快仅需20分钟,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安徽已经走过3年时间。

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让科创企业融资获得性大大提高,“知产”也能变“资产”……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带动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激发出新的改革发展活力。

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44项试点举措落地实施,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的堵点痛点,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改革开放的区域广度和内容深度全面持续升级,不断向“深水区”迈进。

积极把握RCEP实施等重大机遇,我省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打造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工作品牌,加快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

在抓落地见实效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一系列推进改革开放的举措,正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各项改革朝着服务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安徽连续多年把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484万贫困人口过上小康生活,开展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健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机制,以点带面解决民生难事……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江淮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省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去年毕业于合肥学院的李志强告诉记者,在入职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的一年间,他所在部门的人数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多人。

安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实现、拓展高质量就业创造了基本条件。新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岗位需求不断扩大,对青年就业形成强大吸引力。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允许特困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加大稳岗返还工作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我省持续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着力稳经营主体以稳增长保就业,成效不断显现。

我省以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推动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

我省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深夜还在“跑车”的网约车司机……平台经济催生的新就业人群,顺利被纳入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省聚焦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着力补齐城市居家养老和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形态、产业转型新动能。

教育是民生之基。

我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作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基础,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促进全省高校转型发展,不断支撑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去年以来,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摇曳的水草绿意盎然,翱翔的鸟儿灵动多姿……位于巢湖西北岸的十八联圩湿地已成为合肥市民、来肥游客的好去处。

我省以更大力度呵护生态环境,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已全面建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稳定保持为Ⅳ类,今年上半年湖区水质达到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善立善破、敢闯敢试的安徽,在全国首创林长制改革。

经过6年多接续探索,林长制改革组织体系把根深深扎在江淮,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不断为绿色做“加法”,森林覆盖率超过30%,安徽生态“家底”更加殷实。

林长制改革并示范带动全国推行实践,“聚木成林”的效应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

扎实开展“绿美江淮”行动,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全力抓好巢湖综合治理……坚决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百姓。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

本报特别报道组

执笔:本报记者 吴量亮 范克龙 黄永礼 夏胜为 张理想 范孝东 李 浩 朱 卓

编辑:孙天艺